设为首页     加入收藏     联系我们

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/ 孝廉文化 / 千秋清风
【廉史今读】封建污淖中的一股股清流
浏览次数:5336发布时间:2019-09-21

世族统治下的西晋王朝,是一个贪欲横流、奢风盛行的时代。士族官员聚敛无度,竞相奢华。丞相何曾“日食万钱”,其子何劭“一日之供,以钱二万”,比乃父翻了一番,而且“食必四方珍异”。尚书任恺不甘落后,“一食万钱”,又大大超过了何家父子。至于富商巨贾石崇与皇亲王恺创纪录的争豪斗富,更令人瞠目结舌。在“奢汰之害,甚于天灾”的世风之下,胡质胡威父子洁己克勤,清廉为政,不啻污淖中的一股清风。

《晋书·良吏传》载:胡质青年时代以“忠清”著称于江淮之间。胡威自小受廉父胡质的教育熏陶,“早厉志尚”。其父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,胡威从京师去看望父亲,由于家贫没有车马僮仆,独自一人骑毛驴上路。每至客栈,自己割草喂驴,亲自拾柴做饭。草草填饱肚皮又随同路的行人继续前行。到了荆州,在父亲处只停留十来天。临走时父亲用自己积蓄,买了一匹绢,作为胡威返程的行资。

胡威离开荆州之前,胡质部下有位都督请假回京。当他得知胡威与自己同路时,有意巴结,便暗中多备行装,在百里以外的地方等候胡威,邀与同行,一路上每每资助胡威。胡威对此颇有怀疑。后来探知都督有意资助自己后,便把父亲送他的那匹绢转送给了都督,以表酬谢。回到京师后,胡威书信将此事告诉父亲。胡质得信后将那个都督严加惩处,打了一百军杖后,又将其除名。

胡质胡威父勉子励,父清子廉,犹如鹤立独步,“名堂著闻”于当朝。在胡威任南乡侯、安平太守、徐州刺史期间,因他“勤于政术”,带头倡廉,所任职的州府不仅贪污腐败现象大为减少,而且“风化大行”,在贪风弥盛的大气候中,形成了少见的风清气正的小气候。胡威因此被擢升为右将军、尚书,加奉车都尉。

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初,曾下令减免徭役,劝课农桑,使长期战乱后的西晋出现了“太康繁荣”,似乎还真像个不错的皇帝。他提拔胡威,委之以重任,也大有“肃贪倡廉”的架式。然而当胡威上“陈时政之宽”,提出抑制官僚贵族威福,严惩贪官的刚正建议时,晋武帝又顾左右而言他,未能接受。原来,西晋王朝赖以生存的政权支柱正是这帮腐朽透顶的士族官僚。作为士族利益总代表的司马炎自然下不了决心,更没有总结推广胡威的廉政经验,使廉政小气候变为大气候的。而这,也就决定了司马氏的西晋必然是一个短命的王朝。

唐朝初期,历史重演,如《贞观政要》所记载:贞观初年有位文武兼备的都督李大亮,为人刚正不阿,即使对唐太宗李世民也不曲意逢迎,阿谀讨好。就是这样一个“不会来事”的人,却深受太宗的赞赏,并受到嘉勉。

贞观初年,李大亮任凉州都督时,曾有一位由中央官署派出的使者到达凉州境内,看见当地有品种优良的猎鹰,就暗示李大亮进献。李大亮没有照办,而是秘密地给唐太宗上了一道奏章:“陛下久已没有打猎了,而使者前来求鹰,这如果是陛下的想法,就大大违背昔日的旨意;如果是使者自作主张,就是使者的过错了。”

唐太宗看完奏章,颇为激动,并复信给李大亮:因你兼有文才武略,胸怀坚贞刚强的志向,所以委任你为边陲重镇的长官,担当这样的重任。近来,你在凉州镇守,声威业绩远扬边陲,想到你的忠心、勤政,我睡觉也不能忘记。使者叫你献猎鹰,你却没有曲意顺从,援引古事论述今天,从遥远的地方进献忠直之言,展示了你的真心……古人说,一句中肯良言的价值,等于千镒黄金。你所说的那些话,是非常可贵的……”唐太宗还嘱咐李大亮在公务之余,多读些古代典籍,学习前人之清廉。

李大亮之所以受到唐太宗的嘉奖,是因为他能以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为重,敢于直言相谏,讲真话、说实话。猎鹰在猎人手中是极好的打猎助手,可它到了皇帝手里,却只能变成玩物。下级真正为上级负责,就不能干那些不分是非曲直,专门讨好上司的勾当。相比于西晋司马王朝,唐太宗不愧是一代明君,他对李大亮这种“不会来事”的属下非但不怪,而且还提出嘉勉。胡质胡威父子的刚正不阿、李大亮的忠诚和唐太宗的公正,对于今天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(天长市纪委监委  朱家东)